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这群“海上人家”的生活,你想象不到......

海南发布 2023-10-16

海南沿海沿江地带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疍家人千百年来他们依水而居舟楫为家,靠岸成村他们建渔排、搭木屋以渔为生
疍家人祖祖辈辈逐水生活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拥有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近日

我国首个

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海南疍家博物馆

在陵水新村潟湖水岸开馆

为我们了解疍家历史文化

提供了一个新窗口


疍家风情一馆藏

位于陵水新村镇海边的海南疍家博物馆。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吐纳着大海的气息,海风吹来悠扬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记忆。市民游客穿过展厅之门,就能走进那悠然的疍家岁月。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国度里,疍家人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份丰厚且独特的中国水上文化遗产。


海南疍家博物馆展厅一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游客参观海南疍家历史文化陈列展。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近日,坐落于新村镇潟湖水岸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360件(套)文物展品、大型展演装置、智能互动项目……这座临“海上村落”而建的博物馆,为观者展示疍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让走向辽远的疍民重返精神原乡。点击查看详情>>


中国疍家:本是浮生江海客陵水新村镇海边,一艘疍家渔船满载而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疍家,曾广泛活动于我国长江、岭南、福建等地区,是有着自己特殊历史文化的水上族群。不同的历史时期,疍家有“蜑”“巫蜑”“巴蜑”“蛋家”等不同称呼,现已统称为疍家。

褪去那些美丽的意象,走进历史深处,回望疍家人的数千年往事,看见的是江海之上那不沉的疍舟,以及不屈的疍家人身影。点击查看详情>>


海南疍家:涨海伏波驭舟来


海南疍家人驾驶牛车在海边运输渔获。杨威胜 摄疍家,原本古族,因世居水上,素不受编户之囿,遂水而居,哪里有鱼哪里漂。他们不仅行踪不定,也不为人注意,故史上相对默默无闻。这给了解研究其历史发展,尤其是迁徙、分布与现状造成了一定困难。
海南疍家,也是这样的情况,加之一直以来研究海南疍家者寡,欲以有限材料细说海南疍家难矣,今辑其要而述之。点击查看详情>>


  海南疍家居所和生产工具:
船屋一体向海生

陵水新村潟湖上的一排疍家渔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潟湖内,密集分布着许多船屋,这里是400多户疍家人的家。裹挟着咸味的微风吹过,为船屋上埋头整理网箱的人们送去丝丝清凉。突然,一阵马达的轰鸣声响起,只见狭窄的潟湖水道上,一艘艘交通船驶过,激起的水花甚至飞溅到了鳞次栉比的船屋上。


海南疍家博物馆展出的疍家渔排内部模型。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疍家人临水而居,对他们而言,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的功能早已超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的范畴。点击查看详情>>


海上歌谣系乡愁——

疍民的语言和疍歌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妇女齐声歌唱。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浮生江海、以船为家的疍家人迁徙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因此疍家话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言,在不同的省份则指代不同的方言。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考证,当今流行于三亚、陵水沿海的疍民语言属于粤语系统。讲着独具特色“水上话”的疍家人还以生产生活为内容,创作传唱疍家歌(咸水歌),以渔为业、兼营运输的他们,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点击查看详情>>


  疍家服饰彰显海洋特色:
服章之美 美在文化

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疍家妇女。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衣着斜襟衫、脚穿宽裤筒、头戴海笠帽……多姿多彩的疍家服饰展示着疍家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点击查看详情>>


  疍家民俗:
生活美学在海上

海南疍家博物馆内关于疍家木工制船技艺的展陈。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学者、民俗专家段宝林曾说,民俗的本质就是生活美。古代社会,疍家人曾风雨飘摇、饱经苦难,但他们总能在飘摇之间看到坚定,于苦难之中发现生活美。
疍家人曾世代浮江泛海,逐水而居,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了迥异于陆上居民的水上社会,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民俗文化。
水上婚礼、妈祖信俗、端午赛龙舟……疍家民俗,便是一个信使,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回眸水上岁月,感受那些在漂泊之中发现的生活之美。点击查看详情>>


疍家美食
主打一个“海”滋味
疍家气鼓鱼粥。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民以食为天”。吃,不仅是为了果腹与生存,还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甚至流露出生活智慧。

疍家菜粽。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的疍家人,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海上特色的服饰、居屋、饮食、民歌、婚嫁等民俗文化,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更是决定了疍民的饮食文化与水密切相关的特征。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在保护和传承中
深挖疍家文化底蕴
游客在入住疍家民宿的同时,可以体验桨板等水上运动。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新村港内,400多户疍家渔排靠岸成村,这座“海上村庄”是一道壮观而又独特的风景线。


陵水是目前全岛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约有3000多户1.5万人,新村港也是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疍家部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域生态整治的需求,不少疍家人转产转业,却仍旧牵挂着疍家情。


位于陵水新村港的疍家渔排上,新建的海上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居住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如今在陵水,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讲述疍家故事的新方式。这簇生于海上的民俗之花也不断焕发出新光彩。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文化“佳肴”味悠长

郭玉光在渔港里穿梭忙碌。被访者供图


“双节”假期,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比平日更热闹,一艘艘渔船穿梭在渔港里,将一批批游客从码头接驳到餐厅、民宿,体验海上人家的独特风情。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忙得脚不沾地,刚把上一批游客送上接驳船,又立马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来。点击查看详情>>


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疍家“史诗”底蕴深郑石喜在疍家文化陈列馆解说疍家文化。徐慧玲 摄


三亚港内港的南边海路一侧,一栋疍家风格建筑格外醒目,仿古大门上“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几个大字向过往行人昭示着此处的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三亚港吸引不少疍家渔民从广东等地迁移至此。”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习惯站在该馆二楼远眺,望着一条马路之隔的码头感慨万分,疍民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疍歌传唱者 李秋兰:
唱活一曲《水仙花》
疍家歌手李秋兰。


梳起麻花辫,穿上疍家衣,陵水黎族自治县疍歌传唱者李秋兰又登台表演了。这是李秋兰的生活常态,也是她最爱的生活状态。“身边的朋友常和我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话,就会唱歌。”李秋兰说。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新村渔家女队:
咸水歌唱疍家情

平日里的疍家人随处可歌。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鱼多多/虾大大/丰收返去就是过瘾/蟹多多/螺大大/阿爸阿妈最精神”……日前,在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海南疍家博物馆举办的开馆仪式上,合唱节目《我们疍家人》惊艳亮相,歌声悠扬婉转、圆润柔美,将疍家人勤俭、勇敢的特质和海上丰收的喜悦心情娓娓道来。点击查看详情>>
渔排晨歌

早晨,热闹的陵水新村疍家渔港,新鲜的渔获堆满码头。


凌晨6时,天还未亮,疍家女人已在渔港码头等渔船归来。她们头戴斗笠,面戴围巾,脚穿胶鞋,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出海的疍家渔船,载着连夜捕捞的渔获归港,马达声声,响彻陵水新村潟湖;涟漪层层,是螺旋桨在海面作画。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新村潟湖上,出海归来的渔船,与水面形成美丽的画卷。


陵水新村疍家渔港,渔民和他们的渔获。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编辑:俞玥、周娟

内容审核:肖婧菁

值班主任:史晓晖


推荐阅读



海口:请市民尽量减少出行安排!


这一国际论坛将在海南海口举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